【前言】

对外汉语专业是否仅仅是为教外国人中文开设的?对外汉语专业主要学习哪些课程?对外汉语行业信息交流如何开展,意义何在?有请“对外汉语人俱乐部”创始人、《汉语国际教育》网络期刊主编李鹤鸣做客本期沪江专访,为我们一一解答。

【本期人物】李鹤鸣

对外汉语人俱乐部创始人

《汉语国际教育》网络期刊主编

部落主页: http://bulo.hujiang.com/u/1870838/

对外汉语:有多少人真正懂得?

在一次对外汉语职位招聘面试中,李鹤鸣曾询问应试者对以下几个名词的理解:对外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等……他得到的答案证明,即使许多人已经学习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方法,他们对于这些名称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也并不是很清楚,而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更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教外国人中文”。

然而事实上,对外汉语是一个跨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运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方法进行研究。

李鹤鸣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他在校时曾学习过的主要课程不仅有古今汉语,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教学法,还包括中外文学史、教育学、心理学及第二外语。

如今,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的工作,除了国内外高校(主要是中文系、留学生学院)、培训机构或独立授课的汉语教师,还有与汉语相关的各个机构在国内外的行政人员、汉语相关教材、网站的编辑,各种项目的赴国外志愿者教师等等。

从实践中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方向

在李鹤鸣看来,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本科阶段,固然可以学到很多汉语言的本体知识和教学方面的理论,但是要真正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只有多接触不同国家的学生,多留心观察,总结偏误规律,才能成为有经验的好老师。如果有机会到海外进行教学实践,会更好。”

李鹤鸣最开始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主要源于对本校外籍留学生的辅导。以“胖”的发音为例,日本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分不清“b”和“p”,会读成“bàng”;而因为韩语里面没有“f”的发音,韩国学生常常把“f”也发成“b”或者“p”,因为所以他们对“胖”、“棒”、“放”三个字的读音常常难以区分。此外,欧美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他们常常混淆“zh”, “ch”, “shi”和“j”,“q”,“x”的发音。

李鹤鸣强调“纠正发音”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步,他说:“一个外国人汉语说得好不好,我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他们的发音,而大部分外国学生学汉语时都会多多少少有些‘洋腔洋调’。对于刚开始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发音正确会为他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网络在线教育在未来将大有可为

四年前,正忙于考研复习的李鹤鸣就经常浏览沪江网考研频道,获取各种学习资讯;如今的沪江汉语,更是令他在工作之余获益良多。

同样也是四年前,李鹤鸣在网上开设了一个名为 “对外汉语教学信息分享”的网络博客平台,并陆续开始发布一些有关对外汉语领域的基础信息。

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李鹤鸣有时间,就会登陆沪江网校收听各种公开课程,学习更多各个方面的新知识。他认为在如今,沪江网所支持的“终身学习”是绝对应当大力提倡的,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方式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想了解的知识和技能。

沪江网在李鹤鸣心目中,是绝佳的网络学习平台,通过沪江网,许多真正想学习外语的同学们从中获益;他也希望“对外汉语教学信息分享”平台能向沪江看齐,以博客的形式尽力做好自己的平台,令更多热爱对外汉语的人走近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行业信息交流是开拓性事业

早在本科阶段的对外汉语专业学习中,李鹤鸣就对学校举办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前沿讲座”颇有兴趣。学校每周邀请校内外对外汉语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学生们通过参加这些讲座课程,不仅让自己在对外汉语方面的学术视野得到了扩大,对拓展思维空间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9年,以李鹤鸣创建的对外汉语信息分享平台为依托,第一期线下“对外汉语教师沙龙”的举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0年,一个“定期举办对外汉语从业者交流活动”的专门组织成立了,它就是北京的“对外汉语人俱乐部”。

在创立北京对外汉语人俱乐部之后,李鹤鸣又在上海动员当地朋友成立了上海对外汉语人俱乐部。此后南京、西安、大连、天津、长春、哈尔滨等地的对外汉语人网络交流平台也相继开通……

“创建对外汉语人俱乐部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我们已经预料到,比如说场地、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能预料到,例如对外汉语从业者的热情参与,场地提供方的慷慨相助,主讲嘉宾的欣然应邀……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己行为的意义,这些都让我们相信我们有必要继续努力下去。”李鹤鸣在他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李鹤鸣始终相信,做对外汉语行业信息交流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并且只要坚持努力,还可以创造价值,不管是做五年、十年、二十年……也许在未来,要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是在越来越多对外汉语从业人、心系对外汉语发展者的关注、支持下,找到比“很”多“更”多的方法去解决困难的那一天,已经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