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魅力
非零和、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
——日本北陆大学理事长北元喜朗

在维也纳市中心“寸土寸金”的1区,维也纳大学将半层教学楼交给孔子学院使用。

李夏德说,架设中奥友好桥梁,是孔子学院合作双方的共同理想。具体合作上,我们做到通畅交流、清楚办事。

比如经费投入,中奥双方大体持平。教室、办公室、语音设备等硬件设施及外方教职员工费用等由奥方提供,活动项目经费及中方教师工资、志愿者津贴等由中方负担。

比如财务管理。总部拨款,划到合作外方大学孔子学院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严格管理。就连最基本的资料印刷,也必须公开招标。

“一角钱都不可能瞎花!”李夏德坦言。

中外合作,孔子学院的管理须遵守“国际标准”,规范而精细。

“‘跨两边’的模式!”马西尼认为,正是中外合作办学,让决策和管理都更符合实际、更有实效。

组图“和谐”,挂在汉堡大学孔子学院白墙上,令人瞩目。

一组三联画,两边是中国竹子,中间是德文书写的橡树,自成一体又风格迥异,成了“和谐中的不和谐”;一张印象画,将三联画中的中德符号解构,融为一体又别具风味,成为“不和谐中的和谐”。

指着组图,德方院长康易清解释,这形象地展示了孔子学院的理念:尊重文化差异,尊重中外方不同,搭建中外方桥梁。

他的搭档、来自复旦大学的中方院长耿宝生说:“孔子学院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卡拉OK、自娱自乐,而是中外携手合作,得到越来越多的主流认可。”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成为孔子学院的“金字招牌”。

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在合作模式上,孔子学院以“和”取胜;和而不同、平等沟通,在传播过程中,孔子学院同样注重以“和”感人,不说教、不灌输,开放、耐心、真诚地和外国人沟通。

从单纯的汉语教学平台到综合的文化交流平台,从单向的文化传播到双向、多向的跨文化交流,孔子学院跨越文化边界,寻找交叉点、共鸣点、融合点,寻求交流的“最大公约数”。

解决本文开头那道难题的,正是孔子学院的“和字经”。

“非零和、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日本北陆大学理事长、孔子学院理事长北元喜朗评价: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也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金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先驱性实践。

这颗和平、友善的种子,在世界扎根、开花、结果,悄然影响着世界文化生态。

“只要沟通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都会有启发。”

在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兰珊德看来,孔子学院是意大利人了解中国的一个中心,为双方提供客观、平等的交流平台。

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匈牙利罗兰大学副校长佐尔坦关注:西方政治家通常有不同的政治观点,不支持对方看法,但在对中关系上却是例外。他们共同出席孔子学院的活动,把它当作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

每年12月,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合作大学校长和中外方院长,齐聚北京,交流研讨,带来不同国度的文化视角。由此,李夏德视孔子学院为“国际型桥梁”——不只是中国与某个国家的桥梁,而成为世界文化的桥梁。